硅片涨势止稳 电池片跌价趋势显现
米塞斯、哈耶克等新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说得正是这回事。
可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进行城乡社会保障无差别化的试点改革,将针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险补贴制度扩展到全体从业人员,纠正社会保险过度依赖劳资双方交费的做法,以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和强化经济拉动就业的作用,最终过渡到同一功能区内统一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推动人口举家迁移的进程。增设这个预期性指标,对多报生产总值和少报人口数量的地方政府投机行为都可起到制衡作用,可部分弥补现行统计和政绩考核体制的缺陷,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行税收体制重生产、轻消费的缺陷。
主体功能区划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发展策略。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及就业状况而非自然条件才是区域人口综合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在以GDP为指挥棒的政绩考核机制的激励下,地方政府在引进产业时,往往从提高区域人均GDP等考核指标出发,注重企业提供的税收而非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以及如何提高劳动者收入,从而造成在产业发展与吸引就业人口之间的关联环节断裂了。2.逐步将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匹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即将吸纳人口以提高区域经济一人口分布协调度设为考核经济发达地区地市级和省级政府的一个预期性指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协调这个最重要的理中,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是次要的、间接的,而经济一人口分布协调是首要协调
即便考虑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所回升,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预计达到20%左右,比2011年回落4个百分点。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异常珍贵,但在招商中常常出现低地价或实质上零地价。这个过程就要在特定环境下,加特定的外部力量,封闭起来、重复训练。
基督教也这样,教民到教堂忏悔,说自己是浑蛋,出门时主也没杀他、没扣他钱,然后他感谢主。万通做绿色,品牌、口号、LOGO等软性东西会让个人不太敢去挑战违反制度约束的事情。比如我们8年前设立万通历史陈列馆时,就是想告诉大家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否则大家会猜测所谓的原罪,把创业者往坏里想。因此中国应该鼓励私人的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因为人们觉得捐给基金会至少不会被不适当的人乱搞,比如一些公职人员拿这些钱去大吃大喝、办国有企业等。
这样的事文革做过,朝鲜做过,柬埔寨做过,越南也做过,都曾引发过经济崩溃,于是后来又都不得不改革,开放私人经济,鼓励致富。如果社会试图用革命的方法剥夺富人财产,那就会乱套,会让社会进入一个倒循环,最后谁也不去挣钱,导致社会动乱和倒退。
比如万通员工的气质跟很多私营企业员工的气质就不太一样,我们讲理想,讲学先进、走正道、追求理想、顺便赚钱等讲了20年,不断地让同类的人聚集,让另类的人离开。现在大家挣点钱、喝个咖啡、唱支歌、看个电影,没有战乱、灾难,家长希望孩子有英雄主义情结,这件事基本不可能。我和一个同学的孩子聊天,他父母觉得这孩子特不像自己,父母最爱说他们当年如何有理想、上学怎么艰难,他却不想听。中国婚姻财产的离婚分配相对还算温柔,只分婚后共同财产,美国连未来挣的钱都要给老婆分,甚至老婆现在用什么香水,未来还得用什么香水,非常具体。
《圣经》是最典型的,里边有大量的故事,你可以当文学看,也有很多启示录,像哲理性的短句,朗朗上口、易于传播。如果香港的做法传到大陆,那么跟有钱人生孩子的会越来越多,跟有钱人结婚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小。中国A股最大的股权过户是因为离婚,当事人是孙陶然,他是蓝色光标[27.00 -7.50% 股吧研报]公司5个发起人之一,公司上市了,他拥有的股权市值大概两三亿元,因为离婚,他把价值一亿多元的股权将近50%的份额转到前妻名下。到了我们这代,经过改革开放,民营企业进入第二个黄金时期。
传承包括四个方面:财产的传承、人的传承、体制制度的传承、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对于妻子,财产是按照法律来分,婚外女人分不到太多,因为你没有婚姻关系,但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有同样的继承权利。
对外也要透明,这样外部对你也会有信任,别人看你才不会往坏里想。所以苦难会带来责任感,悲情催发豪情。
在美国做名人的离婚律师,跟做大公司生意一样,标的很高,很赚钱。中国社会遗产税的法律一旦正式颁布,我相信全国人民都会拍手称快,但各路首富、二富可能就没精打采不想干活了。因为大家不相信政府会管得比自己好,所以还不如鼓励他们成立基金会,由基金会找专业人才进行有效治理。如果遗产是房子,就得先变卖房产,换得现金,这一过程完成后,可能只能剩下70万?80万元,再交完遗产税,所剩不过20万?30万元而已。创业者设计传承方案的时候像谈恋爱,制定了很多计划,做了很多美梦,结果看到的却是继承者的改弦更张,甚至背叛。然而现在,人一安乐就不想大事了。
台湾声称全球征税,但因为它是一个地区,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所以实际上没法实现。比如共产党用红颜色,这也是品牌颜色,它可以强化制度记忆。
这样做是高成本决策,低成本执行,低成本纠错。举一个例子,在美国政府观看拉登被击毙的直播画面里,奥巴马总统没有坐在正中间的位置。
这样看来,第二代没什么可指望的,所以也不用仇富,政府都替人民安排好了,富人的财产都是大家的,就算你坐拥百亿,除非你有本事不死,一旦去世,这都是社会的钱,有产者想把钱在中国传下去的梦想显然要大打折扣。公司对外的透明度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内部约束力的加强,包括人的制度约束、道德约束、行为约束等,保证更好地执行制度和传承。
我觉得这个方法是对的,你开始重复的时候会有抗拒,因为内心有你以前装进去的东西,现在要塞进去另一个东西,那就得使点劲,把旧东西逐渐压转,与塞进去的东西融合,变成新东西,最后经过反复咀嚼,逐渐理解、升华。受益人拿一部分,这样可防止辛苦创下的家业被不争气的孩子糟蹋掉,从而规避风险。这样的话,富人的财富等于是社会财富,富人只是辛苦而已,证明了你很能干,满足了虚荣心,但并不证明你的后代能有多少福气。有次在金鼎组织的活动中跟她聊天,她说有段时间也比较苦闷,从国外回来后找不到感觉。
这件事情似乎成了一个悖论,但又不能不面对,需要在不可能的环境下尽可能做出好的选择。这对公司财产的安全性不好,它和透明、有制约、相对分权的治理模型在决策上成功的概率是不一样的。
中国古代讲幼童发蒙时要背书,要背到变成用肌肉读,不用嘴读。公司需要把内部制度和外部社会的接口纳入管理范围。
西方有遗产税,所以富人生前捐款越来越多,比如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因为他们死后财产一大半会因为交遗产税变成政府的财产,不如在活着的时候就捐给公益基金,这个基金以后还可以按他生前的设计去运行,他说了算。因为很多民营企业的制度、治理不像上市公司那么先进、透明,多数比较传统,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决策模型、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环境都偏向大比例私人股权、集权或家长制。
对于创办人最大的挑战,就是个人的定位:你要做终结者还是开启者。每一个创业者都应成为过去历史的终结者和成就未来的开启者,这样企业才能有未来,才能永续发展。今天这一代成长的环境变了,历史故事仍然有人在讲,但都改成戏说了,台词都是今天的,讲的也是今天的故事,已经无法让人产生庄严、神圣和崇高感了。那么接下来能不能传下去呢?我认为不确定,八成也传不下去。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新希望[15.35 -4.18% 股吧研报]集团刘永好的闺女刘畅。全世界这种故事非常多,每离一次婚就分一半,离两次婚基本就没财产可传了。
何鸿燊的故事曾引起了很大反响,他有四个太太,最宠爱的是四姨太,大太太在财产问题上已经退出了,不争了,二太太跟三太太联手对付四太太,所有豪门恩怨的故事其实都是重复的,如果老爷子一蹬腿,财产就分成四份了,下边还有二十几个小孩,再往下分,就分没了。像读人之初、性本善一句话最后要变成肌肉的活动,要深化到骨髓里,升华为终身的信仰。
所以合理的股权结构应该避免两极化,就是过于分散和过于集中,而应该建立相对集中、统一协调、适度社会化的治理结构,保证公司有一个好的决策环境。要确保制度传承,品牌也很重要。